God Engine 标准定义(一)

实际撰写时间:2017-05-06 13:02:31 好几个月前,思想中浮现了一种新的东西。按照我的哲学观念,我把它命名为God Engine。依照现在的技术,这个东西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存在。希望以后我可以亲手缔造。所以,姑且把这东西写出来备忘。 概述 God Engine是具有原子微观性模型宏观性智慧性多空间时间性异步计算性的模拟引擎。其底层直接与硬件沟通,其通过网络与其他应用程序沟通。通过基础宇宙模型的标准数学物理法则定义,配以宇宙模型插件,依据时间线,进行详尽的对象间互相的的关系作用的分析,从而提供可靠的对象间的稳定关系及对象组的可靠宏观性质。操作者通过在对象组之间建立联系,并提供基础的模型,引擎将根据这些信息逐步构建庞大而复杂的对象组,引擎将会进行对象组之间原子微观的关系分析学习,得出较大对象组的稳定宏观性质。这些初步形成的可靠的模型将储存到数据库中,为其他模型的分析提供依据。最终,引擎得出使用者希望得到的最终稳定的模型,然后其将对历史信息进行最后的分析筛选,得出模型的详细定义及逻辑描述,为人类社会提供可靠的成品模型。 简而言之,这个引擎具备了原子微观性模型、宏观性智慧性、多空间时间性和异步计算性。它可以通过与其他应用程序的网络沟通,将底层直接与硬件沟通的操作,转化为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该引擎是基于宇宙模型的标准数学物理法则定义的,并配以宇宙模型插件。它能够对时间线上各对象间的关系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并提供可靠的对象间的稳定关系及对象组的可靠宏观性质。操作者可以在对象组之间建立联系,并提供基础的模型,引擎将根据这些信息逐步构建庞大而复杂的对象组,并进行对象组之间原子微观的关系分析学习,得出较大对象组的稳定宏观性质。这些初步形成的可靠的模型将储存到数据库中,为其他模型的分析提供依据。 逻辑组成部分 数学运算模块:为引擎提供数学运算支持,处理各种数学上的原子运算。 逻辑运算模块:为引擎提供逻辑运算支持,处理各种逻辑上的原子运算。 数理控制器:将复杂的数学,逻辑上的问题转化为原子运算,协调数学运算模块与逻辑运算模块的工作。 空间控制器:管理引擎实例中所使用到的特定关联的空间,定义空间属性,协调空间内的运算资源占用,收集模型控制器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初级信息。 模型控制器:定义空间中的特定关联的模型,处理各模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收集模型产生的原始信息,并进行初始整理。 时间线控制器:每个空间对应唯一的时间线控制器,协调空间内的秩序,控制和记录空间模拟进程。 信息处理模块:具有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整理能力。处理各个空间控制器所提交的初级信息,产生有效信息,归档到实例数据库内。 实例数据库:储存实例的基础信息,及产生的原始信息,有效信息,最终信息。 信息归纳模块:根据数据库中储存的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归纳出最终信息,并储存到实例数据库内。 实例指导模块:根据数据库中的最终信息,进行最终分析,并依据分析对实例模拟进程进行调节,让模拟进程向最终结果方向发展。

五月 6, 2017

关于物联网形式的思考(二)

上一篇文章粗略的谈到了我的脑海中的萌发的关于物联网形式去中心化的构想,这周我对我心中的萌芽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在,我主要来阐述一下在我脑海中的构想框架,可能会有些疏漏,望指正。 **内容提示:**这篇文章主要来概述我的物联网去中心化的观点与去中心化后物联网的公有网络主要组织形式,为了大家容易接受,不要被我脑子里的枯燥的逻辑思维所烦躁,我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这样损失了一些专业性,望谅解。 在我的构想中,连接物联网中的物体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比如说烧水,煮饭,做酸奶(可能我现在有点饿了),当然,这个物体也可能是机器人。如果工程师想让它们连接到物联网,它们不用自己从头开发,只需要将现成的物联网终端模块添加到它们的电器(物体)中,然后依照标准化协议操作这个模块就可以了。可以说,只要添加了这个物联网模块,这个孤独的物体就可以用它和其他拥有这个模块物体说话了。由于统一的协议,它们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话,可以很方便地与其它物体交流以获取必要的信息,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并且物联网模块也将会提供互联网访问的功能,方便物体获取信息。关于详细的说明如何获取信息,怎么知道其他物体提供什么信息,以后的文章将会谈到。 现在这个会说话的物体想去很多物体讲话,那么像人一样,它们也要组成一张关系网络,以方便的互相交流信息。关系网络分为公有关系网络与私有关系网络。在公有关系网络中,应为接入这个网络的物体都遵循一个公共的口令(口令这个东西,以后的文章见),物体可以很广泛的互相交流信息。因为公有关系网络接入不需要像私有网络一样需要严格安全检查以及没有使用以私有密码加密的数据包,可以看出公有网络的接入是非常方便的,所以公有网络将会变得很大,拥有公共服务功能的物体一般会接入这个网络,像什么红绿灯,自动气象台,公共服务机器人,公交车等等,所以物体可以获取的信息种类就非常多。比如说,我公共汽车站台就可以连入公有网络,通过公用网络很方便地从最近的自动天气站获取天气信息,在自己的既有功能范围内,调整自己,为旅客提供更舒适环保的等车方案。如果这个公交站旅客太多又在下雨的话的话,出了为旅客遮风避雨,站台还可以和附近接入公有网络的手机通信,告诉正在使用手机的人,这个车站人太多,待会再来。当人,使用手机的人也可以自己住用联系站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所有的通信都主要是通过无线来完成的,非常便捷。 这样,站台就产生了疑问: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就那么大,我站台怎么和几公里外的人来联系呢?难道说我装一个大功率发射器不成?其实这是可以的,但是我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我的构想中,一个接入物联网的物体要想有福利,还要承担义务。站台在发出它的信息的时候,在离他很近的接入物联网的物体都会接到这个消息它们需要负责转发这条信息,把它传播给其它在它们附近的物体。如果网中物体足够多,消息就可以传达到比较远的地方。但这种方式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那么为了信息及时传递,在有必要的的情况下,站台可以直接让物联网模块接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把信息告诉其它物体。其实,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比如说处于边缘的地方,物体还可以过有线通信,卫星通信等方式。只是这样的代价会更大而已。 这样可以说,物联网的通信方式是非常灵活的,有能力将获取的信息及时传达。还有的是,公有网络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唯一代号,出生的时候就规定好了,这样在公有网络中的物体就可以定位查找某一样的物体了。除了自己的唯一的代号,物体拥有一个标识叫功能标识。为什么要有这个标识呢?因为别的物体在与这个物体交流的时候,需要知道这个物体是干什么的。 来一个综合的例子吧。比如一个人家一个新买的可以说话(接入了物联网)的电饭煲,人生地不熟,想知道我旁边的物体都可以干什么。我就可以让它们亮出自己的功能标识,然后这个电饭煲知道自己旁边的仁兄是一个插座,另一位是一个冰箱。显然,电饭煲对冰箱很感兴趣。由于知道他是电冰箱,电饭煲就可以用本行话与冰箱说话了。他从冰箱那里获得了冰箱里储存的食物,以及他们的新鲜程度,价格等。它查找了工程师告诉自己的上网的方法,然后告诉物联网模块用互联网查找一下用这些冰箱里的东西可以做什么。 互联网告诉他,排骨瘦肉粥,红米粥,绿豆粥(现在的我好饿啊)都不错。那么他再去问问自己,主人一般喜欢吃啥,从主人手机里知道主人是个江西人,问问互联网,江西人喜欢吃什么。大数据,以及他自己的直觉(人工智能),告诉他,排骨瘦肉粥不错。那么他告诉主人的手机(用过功能标识知道的),向主人推荐排骨瘦肉粥作为明天的早餐。十分钟后,主人通过手机批准了它的推荐。他就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家里的机器人,把冰箱里的原料拿出来处理好,通过洗菜机洗菜,淘米机淘米,剁肉机剁肉,机器人大厨亲自下厨,经过它们的共同努力排骨瘦肉粥就做好了。等呈上餐桌,主人吃完。电饭煲第一天的任务就算结束了。这一趟下来他认识了许多伙伴,这都要归功于物联网。 当然,以上这些物体交流的信息如果都是通过公有关系网络来的话,就等于把自己家里的信息公开了。这当然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就有了私有关系网络,来保护我们使用者的隐私与安全。先写到这里了,下一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私有关系网络的运作原理。 (ps:打字好累,如果脑子里的东西可以直接变为文本多好,憋着实在难受)

十月 19, 2016

关于物联网形式的思考(一)

实际撰写时间:2016-10-16 11:38:04 最近在学校里学习任务繁重,感觉都没有时间来思考了,这和初中那段时间可以有大块时间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同了,毕竟高二了,也要为学习想想了。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时间紧的情况下,我还是忍不住花些时间来思考。思考的内容就是今天我在这篇文章探讨的东西。物联网,这个正在不断发展的东西,在未来将会使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但现在,我认为,国内物联网还不成熟,一是没有统一的协议,二是物联网的概念在国内并不深刻。什么是物联网?先看看维基百科的定义: 物联网(英语: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資訊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1] 关键的是,所有可以行使独立功能的物体互联互通。这就说明,在物联网这张网上,所有接入这个网络的物体都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互相交流信息,然后运用自己本身自带的功能加上通过物联网获取的信息使运作更加便捷、快速。在此之前,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通过在开关,门锁上加入通信装置以及必要的功能装置,然后通过手机连接无线主机对这些只能家居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式下,为了安全,所有的通信都必须通过类似无线主机这样的装置来操作。我在淘宝上看了一下,这种系统以及有很多卖家在卖了。包括小米等,都已经在这方面探索了。但我认为,这样的思维其实是将物联网的中心化了。 中心化自然有中心化的好处,也有它的弊端。好处就是,通过无线主机来操控的原理比较简单,只要把手机连接wifi的那一套搬过来就可以了。而且相对来说也比较安全。但是,思考一下,如果黑客把家里的无线主机攻破了,那么他是不是就等于操纵了你的家里所有的智能家居?你的所有个人信息黑客都将一览无余。而且这样做的话,物联网这张网的大小就要被限制了。如果互联网有中心,那么互联网还会达到今天的发达程度吗?显然,物联网要快速发展,去中心化应该是趋势。去中心化后,两个遵循统一协议的物体之间将可以交流信息。而且每一个物体的加入,都可以拓展这张网,如同TCP/IP协议一样,每一个物体既可发送信息,接受信息也可以传递信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张网更好得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将它与互联网融合,成为互联网的新的终端。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人类的信息获取能力,传播能力将会大大提高。这样,全人类都可以分享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有特定功能的物体就好像获得了智慧一样,他们可以先获取足够的信息,再来进行更好操作。它们可以互相分享信息,然后更好的服务人类。工程师可以通过这张网,来对它们的智慧进行改进更新,减少物品换代速率。这样物联网的适用情况就不局限于智能家居等情况了,随着物品的智能化程度的拓展,物联网会将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在这张网下,每一个物品不仅仅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它们既定的功能,它们还是互联网信息的贡献者,它们会将它们知道的信息在许可的情况下贡献给互联网,贡献给人类社会。这样的物联网形式将会大大提升人类社会的信息程度,,信息获取交流将会大大加快,生活会更加便捷。这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但不可回避的是,它会带来隐私问题,协议问题,以及安全问题,但这种问题是可以预防的,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将会讨论这些问题。 注:这篇文章是在匆忙之下完成的,有些遗漏,日后我会完善这篇文章。如果有错误请指出,谢谢。

十月 16, 2016